俄乌战场这口大锅,真是越炖越有味儿!原以为是导弹对轰、战机呼啸的高科技盛宴,结果两年多熬下来,竟熬出了几分返璞归真的土味儿——比谁家底厚,看谁的家伙事儿耐用还便宜。这不,曾经风光无限的俄罗斯空天军,如今也品尝到了这般滋味,让人不禁要问,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?
就拿最近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的鏖战来说,俄军的滑翔制导炸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,一天一百五十多枚,这投送能力确实是实打实练出来了,看着都唬人。可这风光的背后,代价也是血淋淋的。尤其是被俄军寄予厚望的苏-34“鸭嘴兽”战斗轰炸机,最近跟下饺子似的往下掉,着实让人心惊肉跳。
这苏-34,名头可不小,新世纪才服役的先进型号,对地对海攻击样样精通,九到十二吨的载弹量,加上一身厚实的钛合金装甲,活脱脱一个空中“小坦克”,生存能力按说应该杠杠的。但战场从来不认纸面数据,西方那边掰着指头一算,说已经折损了二十四架,要知道俄军总共也就一百三十来架,这战损都快摸到两成的边儿了,想想都替他们肉疼。
特别是今年以来,半个月就摔了九架,这频率简直让人匪夷所思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这类攻坚战中,空中支援强度陡然提升,苏-34出勤率高了,暴露在对方火力下的风险自然水涨船高。另一方面,乌克兰也不是吃素的,悄悄把美国援助的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顶到了火线附近,打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,这玩意儿可不是善茬。
苏-34这金疙瘩,单价直奔六千万美元,能发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,也能挂载KH-101这类远程巡航导弹,干的本该是那种高价值、高难度的“点穴”任务。现在却被拉去扔相对廉价的滑翔制导炸弹,好比捧着个明代官窑的青花大碗去盛农家大米饭,不是说不行,就是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奢侈和别扭,风险还一点没少。
有懂行的军迷就纳闷了,这种抛头露面的粗活,干嘛不派些便宜点的飞机去干呢?这话可真是问到了俄罗斯军方的痛处,也是他们眼下最大的尴尬所在。想当年苏联解体那会儿,家大业大也禁不住分家散伙,为了节省开支,俄国防部大笔一挥,米格-23、米格-27、苏-17M这些皮实耐用的单发攻击机、战斗轰炸机,统统被扫地出门。
当时决策者大概觉得,这些单发机航程短、载弹量也比不上苏-27这种双发重型机,淘汰掉似乎也合情合理。可要命的是,这些飞机不是被好好封存起来留个念想,而是被大卸八块,零件拆下来当了备件,彻底断了后路。这就导致如今俄军想找一款成本不高、耐操抗揍的“消耗型”战机,翻遍了仓库也找不着合适的,手里攥着的,全是些娇贵的双发重型机。
假如,只是假如,当年那些老旧的米格-27攻击机还在,哪怕技术性能已经落伍,放到今天顶天也就两千万美元一架,还不到苏-34价格的三分之一。用它们去前线扔滑翔炸弹,即便不幸被击落,飞行员的损失固然痛心,但至少飞机本身的成本不会让人如此肝颤。可惜啊,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卖呢?俄罗斯人现在恐怕肠子都悔青了。
这件事,也算是给我们提了个醒。老装备退役了,不等于它就真成了一堆废铜烂铁,毫无用处。真到了国家危难、战事吃紧的关键时刻,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“老兵”,说不定就能派上意想不到的大用场。我国这些年空军装备发展迅猛,歼-7、歼-8系列战斗机退下来不少,据说到现在林林总总加起来,怕不是有上千架之多。
这些老飞机,要是跟歼-10C、歼-16乃至歼-20这些新锐尖兵比起来,性能上肯定是差了一大截,甚至可以说是望尘莫及。但话说回来,大规模冲突一旦爆发,那些高精尖的新锐战机金贵得很,每一架都凝聚着无数心血和巨额投入,产能能不能跟得上残酷的战场消耗,还真是个未知数,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。
就拿我们的歼-7系列来说,有些后期改进型号,比如歼-7G,换装了PD体制的火控雷达,座舱也实现了玻璃化,还配备了数据链,整体信息化水平其实并不算太差。稍加现代化改造,挂上我们新研发的空空导弹,在预警机的指挥引导下,充当一个“导弹发射平台”,或者去执行一些袭扰、牵制等二线任务,完全是可行的,性价比还相当高。
甚至可以更大胆地畅想一下,把这些结构相对简单、维护成本也低的歼-7,改装成无人攻击机。你想想,挂上炸弹去执行高风险的对地突防任务,甚至是自杀式攻击,即便被对方防空火力拦截,损失的也只是一架相对廉价的无人机平台,远比损失一架先进战斗机和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要划算得多。
如果俄罗斯手头有这么一大批改装的“歼-7无人机”,估计也不至于让宝贵的苏-34去冒那么大的险了。
歼-8系列,这可是当年号称“空中美男子”的机型,底子比歼-7还要好一些。不少歼-8在服役期间还接受过西方航电技术的升级改造,装备了多普勒火控雷达,具备了一定的超视距攻击能力。
像歼-8D、歼-8F这些后期型号,在预警机的情报支援和指挥下,用来对付一些技术水平相当的二代机、三代机,甚至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袭扰对方的主力机群,也并非没有一搏之力。
那么,如何才能把这些退役的老飞机用好,让它们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中继续发光发热呢?封存,无疑是一个科学且经济的好办法。当然,这封存可不是简单地把飞机往机库或戈壁滩上一扔就完事儿了。那得有一整套细致入微的流程:飞机要彻底清洁,发动机、航电设备这些核心金贵部件得拆卸下来,进行特殊处理后妥善保管。
机体本身也要涂上特制的防护涂料,防止锈蚀和老化,然后存放在气候干燥、条件适宜的专用库房或者地点。这样精心呵护之下,这些老飞机就能安然度过很多年。一旦国家有需要,再把发动机、航电设备重新安装回去,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和整备,很快就能重新披挂上阵,再立新功。美国人那个著名的“飞机坟场”,不就是这么干的嘛,人家那可是经验之谈。
当然,肯定会有人说,俄罗斯的工业基础和综合国力,跟我国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,他们遇到的困境,我们未必会遇到。这话听上去有几分道理,毕竟我国现在拥有全球规模最大、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,产能确实非常强大。
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我们引以为傲的强大工业产能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和平时期全球贸易畅通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充足的基础之上的。
万一,我是说万一,真的到了那种非常时期,比如海上生命线受到严重威胁,能源进口和关键原材料供应被“卡脖子”,我们那庞大的工业机器还能开足多少马力,还能生产出多少先进武器装备来满足战争的巨大消耗?这恐怕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。未雨绸缪,总归不是什么坏事,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。
与其到时候手忙脚乱,捉襟见肘,不如现在就沉下心来,把这些“压箱底”的老宝贝们好好盘算盘算,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。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看似过时的钢铁和铝合金,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,一种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挺直腰杆的底气。战争打到最后,说穿了,往往就是拼消耗,拼家底的厚度。多一种选择,就多一分从容,多一分胜算。
这些看似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旧装备,在特定的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下,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战术运用和必要的技术改造,完全有可能焕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第二春,甚至成为出奇制胜、扭转乾坤的奇兵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战场之上,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,只有管用与不管用。
和兴网-和兴网官网-专业配资论坛-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